「慈悲為本」,這句話是圓正的,大乘佛教的心髓,表達了佛教的真實內容。
作為大乘佛教的信徒們,對此應給予嚴密的思惟,切實的把握!
從菩薩的修行來說,經上一再說到:「大悲為上首」;「大慈悲為根本」。
從修學完成的佛果來說,經中說:「諸佛世尊,以大悲而為體故」。
論上說:「佛心者,大慈悲是」。
經論一致的開示,大乘行果的心髓,不是別的,就是慈悲。
離了慈悲,就沒有菩薩,也沒有佛。
也可說:如沒有慈悲,就沒有佛法,佛法從慈悲而發揮出來。
這樣的大乘宗旨,專為「己利」著想的聲聞行者,也許不能同意。
其實聲聞行者共同承認的三藏,釋迦佛也確實是這樣的。
以釋尊的現生行跡來說:他最初發生修道的動機,是由於他的觀耕而引起。
釋尊生長王宮,難得出去觀察農夫的耕種。他見到烈日下辛苦工作的農夫,饑渴疲乏而還得不到休息;
見到耕牛的被役使,被鞭策,被軛壓傷皮肉而流下血來;
見到田土翻過來時,種種的小蟲,被鳥雀所啄食;
見到牛血滴下土壤,不久就生出蛆蟲,而成為鳥類的食品。
眾生的自相殘害,農工的艱苦,刻劃出世間的殘酷面目。
釋尊內心的深切悲痛,引發了求道與解脫世間的思慮。
這那裡是專為自己著想!
其後,釋尊又出去遊觀,見到老病死亡。
從一人而了解得這是人類同有的痛苦經歷,自己也不能不如此。
從他人而理解到自己,從自己而推論到他人。
這種人類──一切眾生生命歷程中的悲痛過程,如專從自己著想,即成為聲聞的厭離(苦)心。
如不但為自己,更為一切眾生著想,即成為菩薩的悲愍心。
釋尊是並不專為自己著想的,所以一旦在菩提樹下,徹悟了人生的真實,即踏遍恆河兩岸,到處去轉法輪,擊法鼓,吹法螺,以微妙的法音,來呼召覺悟在痛苦中的眾生。
從傳記去看,釋尊的一生,不外乎大慈大悲的生活,無非表現了慈悲為本的佛心。
如進一步而推求釋尊的往昔修行,在傳說的本生談中,菩薩是怎樣的捨己為人!
是怎樣的慈愍眾生!
聲聞學者,也不能不說:菩薩以慈心而修波羅蜜多,圓滿時成就佛果。
所以大乘的行果─ ─菩薩與佛,是徹始徹終的慈悲心行。
如離去了慈悲,那裡還配稱為大乘呢!
大乘經中說:菩薩與聲聞,雖同樣的稱為佛子,而菩薩如長者的大夫人子,聲聞如婢子。
這是說:菩薩是佛的嫡子,繼承了佛陀的高貴而純正的血統。
聲聞呢,他雖也依佛口生,從法化生,而不免羼入了卑賤的血統。
這種卑賤的傳統,不是別的,是釋尊適應印度當時的──隱遁與苦行的獨善心行。
聲聞是佛法,有深智的一分,但不能代表圓正的佛法,因為他含著違反佛陀精神的一分,即沒有大慈悲,所以『華嚴經』中比喻二乘為從佛背而生。
因此,偏從聲聞法說,專以聲聞的心行為佛法,那是不能說佛法以慈悲為本的。
然依代表佛陀真精神的大乘來說,慈悲為本,是最恰當的抉發了佛教的本質,佛陀的心髓。
--節錄《學佛三要‧印順導師》-
【相關文章】
下一篇文:佛學名詞解釋‧慈悲
上一篇文:佛學概論‧慈悲的根源
留言列表